最是清廉方正客

作者:党委组织部审核发布:亚新·(中国)官方网站发布者:党委宣传网工部发布时间:2024-01-29浏览次数:67

最是清廉方正客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这是明朝诗人苏平为咏豆腐而作,对豆腐的发明、去皮、磨浆、煮浆、点浆、切割等制作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为何说“淮南术最佳”?这还要从豆腐的起源说起。《水经注》记载:“西汉淮南王养方士之徒数十人,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烧药炼丹,偶以石膏点豆汁得成豆腐。”因发明地点在安徽八公山,所以又叫“八公山豆腐”。淮南王炼丹未成却得食豆腐,之后,他便研究豆腐的各种吃法,久而久之,豆腐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豆腐有“椒乳”、“黎祁”、“软玉”等美称。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还将豆腐称为“素醍醐”,将佛家的顿悟与道家的养生融入其中,赞其为“养老之圣物也”。醍醐本是酥酪上的凝脂,豆腐色白嫩滑正好与醍醐特质相符,而在佛家,“醍醐灌顶”意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谢应芳年老时常与高僧参禅悟道,他认为豆腐“虽无肉料之味,却有肉料之功”,又具有养老的慈悲之心,故给豆腐取了个“素醍醐”的雅称。

豆腐价廉、物美、利口、又具养生功效,深得文人青睐。相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其实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俸禄微薄,生活过得很是简朴,但自诩为“老饕”的苏轼怎可无美食,所以每次待客,他总是亲自下厨,想方设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食物。豆腐价格低廉,常常成为他的盘中之物。苏轼本身对做菜颇有研究,经他之手后,平淡无奇的豆腐竟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久而久之,人们就将之命名为“东坡豆腐”。

豆腐虽寻常,做豆腐的过程却不简单。豆腐的制作需要经过浸泡、碾磨、过滤、煮浆、加细、凝固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不经碾磨,精华难出;不经过滤,渣滓不清;不经凝固,难以成型。从豆子到豆腐,是磨去棱角、清除杂质、提炼精华、固化成型的过程,正如一个人由锋芒毕露变得柔软坚韧,由心境芜杂变得内心澄澈,由松散懈怠变得方正有型。难怪清代诗人胡济苍说“信知磨砺出精神”,豆子如此,人亦如此。

豆腐外形方正、内心柔软,它不忌寒热,饱经锤炼,永远以最洁净的面目示人,不管如何蒸煮,永远保持自己本来的样子。革命家瞿秋白在遗书《多余的话》中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他以豆腐为喻,对清白、方正的人生信念做了最后的告白。

豆腐入口,清白存心。正是这份清白,抵御了横流物欲。明末廉吏刘宗周,为官期间“日给不过四分,每日买菜腐一二十文”,虽做官多年,但家中依然清贫,经常“食不加肉,衣不重采”,还时常借贷度日。府库结余的钱按惯例应归府尹所有,他却用这些钱购置了学田二百多亩,分给了贫穷的学生。

“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豆腐的清清白白成为中国人的价值期许。立身处世,应当时时念及豆腐,心往方正,清白为人。(范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