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 关于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亚新·(中国)官方网站

    关于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校内有关单位:

    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促进亚新·(中国)官方网站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现就做好亚新·(中国)官方网站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

    2021年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加强指导,拓展市场,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年终就业去向落实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保持稳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在重庆市同类型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具体措施

    (一)拓展市场,确保充分就业

    1.改革校企合作评价制度。将校企合作的成果落实到吸纳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上来,切实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在亚新·(中国)官方网站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2.构建精准就业工作模式。积极运用“就业+互联网”模式,通过就业网、就业联盟、职业咨询室等平台和渠道,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开展精准对接服务。

    3.强化就业信息推送。推动搭建跨区域、跨行业、跨类别的招聘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各二级学院依托本院主体专业举办分行业的中小型校园招聘活动,探索开通网上初选、线下面试的便捷校园招聘模式收集筛选一批岗位信息集中推送,实施好11月就业服务月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

    4.拓展就业市场。主动向重点领域、重大工程、新兴产业等输送毕业生,建立就业基地联络员制度,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联络工作。

    (二)强化服务,提升就业质量

    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建设。整合合作企业、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和重庆市就业专家库资源,整理学校就业指导以往经验,分行业、分专业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案例库、优秀简历库和就业面试题库,让就业指导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做好学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大规模跟踪调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夯实就业指导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职场精英训练营,适时邀请重庆市就业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优秀校友和先进典型到校讲学,讲解就业形势政策、求职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开展职业探索,加强就业观念引导,进行职业规划,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理性择业;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等重要赛事的组织动员工作,加强参赛指导,将比赛过程与就业指导过程高度融合,相互促进;鼓励各二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开展主题班会、企业认知、职场模拟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和到基层就业。切实加强毕业生理想信念和思想教育,将相关内容纳入毕业班级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范畴,帮助毕业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激励更多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加大宣传引导,发布政策服务宣传指引,集中宣传一批毕业生扎根基层的生动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配合兵役机关落实“两征两退”改革新要求,一年两次大学生征集工作,分别安排在2—3月、8—9月,预征工作提前2个月进行;加强征兵动员,宣传新激励政策,2022年起普通专升本可免试招录退役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毕业生,提高大学生征集规模特别是毕业生征集比例;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高质量发展,激发参军入伍的热情广泛宣传亚新·(中国)官方网站献身国防、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毕业生典型,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建立动员大学生参军入伍长效机制。

    4.强化权益保护,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就业推荐、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等相关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就业离校前的教育和宣讲,建立用人单位“黑名单”,防范培训贷、求职陷阱、传销等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严厉打击以求职、就业为名义的信贷陷阱和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解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发布求职陷阱提示,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安全。

    (三)精准帮扶,关怀就业困难群体

    1.重点关注,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台账。实施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建立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生尽快就业,确保每一个人都实现稳定就业。

    2.加强指导,精准发力。发挥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和专业指导着力优化指导服务;精准推送个性化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统计科学性、即时性和准确性;针对女大学生群体开设专门讲座和培训班,提升女大学生职业气质和保护意识,倡导积极健康的女性职场文化和价值观。

    (四)切实规范校园双选活动管理

    1.强化组织统筹和提供充足就业岗位信息。校园双选活动(秋季11月、春季5月)由就业部门牵头组织,二级学院、产教中心、校友、教务、安保、医疗、后勤部门等共同参与。确保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岗位信息。制定实施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防止安全意外事故发生。

    2.严格用人单位资质和招聘信息审核。严格按照教育部三严禁要求,全面规范和加强招聘主体单位资质条件、经办人员身份审核,对不符合招聘要求的招聘单位和人员,不得同意开展招聘活动;对招聘信息要逐一审核,确保招聘信息真实有效。要安排工作人员对校园双选活动的宣传材料和招聘简章内容进行核查,对违反要求的,要立即处理、及时纠正。

    3.严禁违法违规招聘行为。对打着“就业”幌子,以“招聘”“介绍工作”“推荐就业收取培训费”等为名的个人或企业进行重点甄别;对违法违规和不诚信的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建立预警库,并通过多渠道对毕业生及时发布就业预警信息。对已陷入就业陷阱的毕业生要积极提供援助,妥善处理。

    4.做好双选活动统计和档案整理。加强就业招聘活动资料收集、整理,形成分类规范、完整全面、查阅方便、利于保存的文档卷宗。按要求将校园招聘活动举办情况报送至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五)积极推进就业互联网服务

    1.推进大学生信息平台应用。利用重庆市大学生信息平台,构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和辅导员参与的三级使用管理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激活账号,如实填报有关信息。

    2.开展精准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依托重庆市大学生信息平台,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准确掌握、详细记录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实现人岗匹配,提供跨区域、跨行业、跨类别招聘信息服务,举办符合学科专业特色、特点的校园招聘和网络双选。充分借助手机APP、短信、微信等新技术、新媒体,及时宣传、发布国家和我市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多渠道精准推送就业信息;要严格审核所属就业网注册用人单位信息。

    (六)着力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和队伍建设

    1.切实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开设不少于32学时就业指导必修课。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关心关爱每一位毕业生,实施更加科学、精准的就业指导,切实提高其就业择业能力。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水平,提高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2.积极开展队伍培训。做到就业工作培训全覆盖。培训内容包括教育部“四不准”“三严禁”等有关政策解读、就业工作流程和就业数据统计、双选活动组织、竞赛活动组织、信息平台使用以及就业指导方法等。

    三、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严格执行教育部“四不准”“三严禁”规定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711号)明确规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做到“四不准”,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规定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要做到“三严禁”,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就业指导中心要建立健全“全覆盖”核查,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严禁”规定和毕业生就业真实性的工作机制和技术保障体系;在确定的有关核查内容或提供的选项中,确保就业工作合法合规,毕业生就业情况客观真实,就业数据准确有效。

    (三)进一步强化就业统计规范管理

    1.严格执行就业统计标准。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规定的统计范围和统计要求执行,对不能计入就业统计范围和形式的不得纳入统计;就业材料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明确的类别及形式予以审核和认定;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和核实有关材料,减轻毕业生求职负担,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2.严格执行就业统计时间节点和发布要求。每年831日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930日前对社会发布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1231日统计毕业生“年终就业去向落实率”,对社会发布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3.及时更新毕业生就业数据。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须通过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系统http://oa.cqbys.com)及时报送和更新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以此数据为依据及时更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http://jy.ncss.org.cn)。每年930日前,就业指导中心将通过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系统报送下一届毕业生生源数据。

    4.严格就业方案审核。就业指导中心要对二级学院提交的就业材料规范性进行逐一审核,并采取有效举措对就业真实性进行核查,不真实和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不能认定为就业。每年6月中下旬,报送学校当年毕业生就业方案,经审核后,由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统一打印和发放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5.加强就业三方协议管理。就业三方协议实行一生一套登记发放,1名毕业生仅能与1家用人单位签约,如需改签,应办理相应手续。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必须坚持自愿原则,由毕业生本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学生所在二级学院进行审核,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复核,毕业生、用人单位、二级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据实签署意见和签订日期,用人单位和就业指导中心须加盖公章。学校有关单位或个人,收到就业三方协议等有关材料后,必须及时真实告知毕业生本人,应由毕业生保存的,交由毕业生保存。

    6.严格执行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承诺制。各二级学院在报送就业去向落实率等就业状况和重要数据修改变更时,须报送由经办人、学院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签字的责任承诺报告书。学校向市教委报送就业方案和有关就业数据时,需报送由就业工作经办人、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和分管校领导签字的责任承诺报告书。

    7.强化就业数据反馈和传导。就业指导中心要牵头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和发布工作,形成全校动员、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应适时召开专题会议对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提升亚新·(中国)官方网站各专业与市场的契合度,为学校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依据。

    8.加强宣传引导。教育毕业生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把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培育弘扬奋斗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树立一批就业先进典型,稳定就业预期,营造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9.工作考核。结合新政策、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量化考核,突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的考查,突出对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和就业满意度的测量,切实推进新时代条件下亚新·(中国)官方网站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转型升级。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学校将就业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分级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加强就业工作督查考核,将督查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和干部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机构

    1.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就业工作的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产教融合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安全管理处、招生处(校友办公室)、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统筹全院就业教育、指导与服务相关工作。

    2.毕业生就业工作组。各二级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由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组长,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学办主任、教办主任、毕业班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为成员,负责本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本单位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为本单位就业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三)工作经费

    学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划拨就业工作经费,对毕业生提供就业资助经费200/生。



    亚新·(中国)官方网站

    2021312

    1